中国跨入设计驱动增长时代
发布时间:2005-03-14 点击:2726
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曾得益于三次技术革命,尽管每一次革命来临的周期缩短,技术演进的平台期仍然超过1/4世纪;以网络为主体的新经济历经10年也才迎来第二次革新。具体到行业,整体技术水准日益统一步调,消费品行业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趋于同质化。正经历低谷或欲攀新高峰的企业,在技术突破之外,如何寻找业务中兴的新驱动?
“刀锋战士”V3今年当属超人气“明星”,它一度独霸手机江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场神话。尽管目前其售价已经跌入人民币3000元大关,仍热销不减;截至05年第三季度, V3已在全球市场售出逾1200万台,同期摩托罗拉的手机份额迅速升高5.5个百分点,营收同比上涨26%.V3作为主力产品,对此可谓居功至伟。在中国市场同样表现出众,超过一半的评委选择v3作为最佳设计产品,从而成为最受赞赏的上榜产品。
四年前(2001年)的11月,苹果公司发布风靡世界的iPod数字音乐播放器,产品系列不断出新,直至最近可播放数字视频的第五代。iPod不仅占据七成以上的MP3市场,直接推动该公司今年首季度的利润飙升6倍;而且极大地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由PC转向Mac,有利地拓展了“APPLE”品牌在个人消费电子方面的影响。 设计带来的更持久价值,在三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视创意设计为“21世纪决定企业经营最后成败的关键”,其领导人发动了一场设计革命,把三星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拯救出来。2001-2005年该公司共获得19项IDEA工业设计大奖,成为全球获奖最多的公司;品牌价值也一举超过索尼,达到149亿美元。以设计作为内在驱动策略,从模仿学步到成为超级品牌,三星只用了10年。
创新设计不止于外观
索尼、苹果、三星和飞利浦等四家公司获得最多奖项,其中索尼产品独占本次上榜25款最佳设计中的四席。上榜产品无不具备强大的实用性能,同时又能体现“人性化”理念的卓越设计。在评委依据的评审指标中,除了美观性,还有新颖性、功能性、市场认可、环保/节能等。这些产品所奉行设计理念的原点,是直接、有效地满足用户需求,改善用户体验;但“‘用户为本’(User-centered)并不是刻意讨好客户,”正如本次评奖的学术顾问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惠特尼教授说,“你要去观察他们真正在做什么,而不是说什么。”这方面的典范,有可以移动、弯曲和扭曲的NIKE-FREE鞋,它追求“双脚不再受到任何束缚”的运动效率;三星的运动型DV,可在运动中单手操作;并可充当旅行小巧的数码伴侣;随机附送1G闪存,省去顾客额外购置的费用。
如果创新设计仅被视为实用美术,产品设计局限于造型设计,则无法真正增加用户价值,与“人造美女”无异。工业设计需与生活需要联系起来,评委柳冠中教授明确提出了“要设计一个新的生活方式”的口号。飞利浦的微型音响,可以轻松地挂在墙上,非常节省空间,“简于形”的设计理念凸现无遗;科勒的飘瑞诗座便器与人体座椅高度相近,可以放在卫生间的任何位置,且有静音设计;爱普生的照片打印机强调高度便携性和贴心的预制迪斯尼模板;长安的 CM8 的优势则表现在可拆卸座椅带来灵活空间组合。这些产品从本质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远非简单的外观模仿可比。
获奖产品大多还具有较高技术水准或完备支持。T7以最轻薄之身却能提供主流的500像素画质,依托的是索尼强大的技术实力。配套软件和系统化设计也增加了设计的实用性。苹果的iPod系列有两款产品上榜,其背后支撑的是iTunes提供的内容更新和网络商店服务。
“在中国设计”的大趋势
近年来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境内建立独立的设计中心,IEDO等顶级专业设计公司正不断涌入内地,设计地点与产品市场的距离越来越近,并采用本地人才来更多地参与设计。全球化的无边界竞争,一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中国设计”(Design in China)已是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引进”的历史,创新设计才刚刚起步。一些具有国际化趋向的大公司如联想、海尔、TCL和华为、中兴等公司都在产品设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投入、或深或浅的尝试;并购PC业务后,联想获得了IBM在日本的产品研发中心,笔记本电脑的设计能力有所提升;同时手机设计水平也开始显露。海尔的海高公司和美的设计公司已在国内设计界崭露头角;明基则代表了台湾设计的最高水平。
我国的设计教育至今已开展了20年,设置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达219所,号称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体系,但在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和商业实践结合不够的缺点;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家也亟需把设计方法与商业策略相统一,真正为设计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宽松环境和丰厚条件。评委何人可教授对此概括为“好的设计领导力意味着市场的领导力”,建构公司的“设计领导力”(Design Leadership),即正确引导设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确保设计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能力。中国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家,要引领企业的创新战略由技术创新逐步转向设计创新,“让设计师去创造未来”;逐步铺平企业创新能力与用户认可之间的“创新断层”,赢得更多客户认可并扩大市场份额。